最新消息
首頁 最新消息
兩岸“諸神同祀”的共同精神家園 | 2022-12-05 |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s://www.huaxia.com/c/2022/07/26/1281097.shtml"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何長清、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張文生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5月號發表專文《兩岸諸神同祀凸顯共同歷史文化精神家園》,作者認為:一直以來,以佛、道教及民間信仰為代表的中華傳統宗教構成臺灣宗教信仰主體,擁有的信眾眾多,超越了藍綠分野,不少致力于推動“去中國化”的民進黨等綠營政治人物及其支持者本身就是中華傳統宗教的忠實信眾。臺灣的中華傳統宗教源于祖國大陸,眾多神明皆來自祖國大陸,象征臺灣長期以來就是中華大家庭中的一員,至今兩岸仍維持“諸神同祀”的共同宗教信仰體系,表明當前政治、軍事的對立無法斬斷兩岸的內在信仰聯系。兩岸“諸神同祀”,表明兩岸民眾同處中華文化的精神大家園,共同維系著兩岸共同的民族與文化認同,這是民進黨當局任何“去中國化”圖謀必將失敗的關鍵所在。應該繼續以中華傳統宗教信仰為媒,促進兩岸經濟社會文化融合,進一步建設好兩岸共同精神家園。文章內容如下: 自明末清初以降,大量閩粵移民為求生計冒險渡過黑水溝來到煙瘴之地的臺灣,篳路藍縷、披荊斬棘,歷經幾代人的辛勤墾拓,將臺灣開拓成為數以萬計同胞安居樂業的新家園。幾百年來,臺灣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與祖國大陸高度融為一體,是祖國大陸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雖自近代以來,歷經甲午戰敗,日本割占臺灣、殖民統治半個世紀,以及光復后因內戰國民黨殘余勢力退據臺灣,兩岸政治、軍事對峙至今,但是臺灣主權歸于中國的事實不容置喙。然而,隨著臺灣政治轉型以來,“臺獨”分裂勢力逐步壯大,公然推動分裂祖國的各項分離活動。面對祖國大陸堅決打擊“臺獨”分裂活動,眼見各種公然挑釁兩岸主權統一的“法理”臺獨行徑不得人心、紛紛以失敗告終,他們又以比較隱晦性、阻力小、漸漸的方式在臺灣內部推動去“中國化”運動,不僅打著“本土化”的旗號篡改歷史及語文教科書,對年輕人實施“獨化”教育,還打著“轉型正義”的名號推動“去蔣”、“去孫”活動。而近些年來日漸流行于臺灣社會的大陸流行文化,如大陸綜藝、古裝影視劇,以及“抖音”、“小紅書”,掀起擔憂“天然獨”變“潛在統”的熱議①,統統被“臺獨”分離勢力視為“統戰”臺灣的洪水猛獸,欲藉助公權力禁之而后快。 以民進黨為代表的“臺獨”分裂勢力,挖空心思推動“去中國化”的“臺獨”分離活動,手段層出不窮,行徑越發乖張,看似構筑了一張防范兩岸民眾心靈相通、互通往來的“隔離墻”,實則是螳臂當車不自量力。其中,以中華文化為載體的臺灣傳統宗教信仰,作為兩岸精神家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進黨當局再怎么“去中國化”,也無法撼動、仍然起到抗拒“臺獨”分離活動的強大“軟實力”,可以稱得上是維護“中國國家統一的精神紐帶”②。富含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的佛、道教及民間信仰幾百年來深深扎根于臺灣民間社會,早已成為臺灣同胞的文化基因,于無形之中影響臺灣民眾的日常生活起居、規范臺灣社會倫理價值,是聯結兩岸歷史文化、促進兩岸民眾心靈契合的強大精神力量。 一、中華傳統宗教信仰占據臺灣宗教信仰市場主流 所謂中華傳統宗教信仰,指的是在漫長中華文明長河中由本土形成、孕育的宗教信仰,或者由外界傳入中國、經過歷史長期融合形成的彰顯中華文化特色的宗教信仰,一般而言,包括本土道教、佛教以及儒釋道三教結合形成的民間宗教信仰。中華傳統宗教信仰深深扎根于華夏沃土,深刻影響中國的哲學、道德、心理、文學、藝術、語言文字、民俗、養生、醫藥以及它們的物化型態③,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傳統宗教受到兩岸同胞廣泛信仰,迄今為止,仍在世界文明中熠熠生輝,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中國臺灣地區是個高度信仰型社會,迄今保存了大量古老的中華傳統宗教信仰,兩岸歲時節慶、生命禮俗及宗教信仰高度相似,一直維持“諸神同祀”的現狀。據臺灣當局行政部門于2015年推動的“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劃第7期”抽樣調查報告顯示,島內民眾信仰佛教者19.9%,信仰道教者16.6%,信仰“民間宗教”者35.5%,信仰天主教者1.5%,信仰基督新教者4.5%,沒有宗教信仰者僅19.9%,高達八成民眾具有某種宗教信仰,還有許多民眾同時具備兩種以上信仰④。由此可見,臺灣是個高度信仰型社會,具有宗教信仰的人口占80%,即大約有1900萬臺灣民眾具有宗教信仰,而信仰佛道教及民間宗教者占72%,多達1700萬!另外,根據臺當局部門2010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全臺共有寺廟教堂15211座,其中佛教寺廟2333座,道教(含民間宗教)宮廟9296座,一貫道道場207處⑤,三者寺廟(道場)總計11836座,占全臺寺廟教堂數的77.8%。由此可見,無論是信教人數、還是寺廟道場數,中華傳統宗教信仰占據全臺宗教信仰的絕對多數,是臺灣主流宗教信仰,對臺灣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產生重大的影響。 二、中華傳統宗教信仰孕育兩岸歷史文化基因,是兩岸人民骨肉天親的文化象征 在臺灣地區,多達1700萬臺灣同胞信仰的中華傳統宗教,內涵豐富多彩,包羅萬象。當前臺灣民眾廣為信奉的佛、道教以及儒釋道雜糅的傳統民間信仰是來自祖國大陸的先民自大陸原鄉傳播而來,存在根與葉、源與流的歷史傳承關系,自從這些宗教信仰在臺灣落地生根以來,就打上了鮮明的中國印記。 不論是傳統漢傳佛教還是齋教,在法脈傳承、教理儀軌等方面,都與大陸佛教有著法乳一脈的歷史淵源。⑥其中,居于臺灣佛教主流的漢傳佛教與祖國大陸的淵源可以根據在臺傳播、發展的時間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是自明鄭以來至1945年臺灣“光復”前,這三百來年的臺灣佛教主要是隨閩粵移民渡海來臺形成的具有閩粵地域色彩的漢傳佛教體系,以福建省福州市的鼓山涌泉寺為中心,形成的涌泉法脈三百年來在臺灣傳承發展、連綿不絕,三百年來一直維系著熱絡的法脈聯系。這一時期的臺灣歷代僧侶,皆赴福建鼓山涌泉寺受戒,以鼓山所學戒律及佛法,回臺廣為弘傳。難能可貴的是,即使是日據時期,面對異國殖民統治者阻斷兩地交流、推行“皇民化”運動、妄圖割裂臺海兩地宗教的歷史文化連結,臺灣眾多佛教僧侶仍然排除萬難赴福州鼓山涌泉寺受戒,維持傳統的法脈傳承,回臺繼續傳承祖國大陸的戒律儀軌。日據時期臺灣佛教團體普遍存在一種與祖國大陸佛教難以割舍的“鼓山情結”⑦,臺灣佛教界以赴鼓山受戒及交流學習為榮,其中尤以高雄大崗山寺、臺南開元寺、苗栗法云寺、臺北凌云寺和基隆月眉山靈泉寺為代表的臺灣佛教五大法派表現為甚。這些寺廟的高僧大都有過在鼓山受戒的經歷,他們與鼓山涌泉寺存在深厚的淵源,長期保持友好往來。 其次是臺灣光復后中國大陸新的佛教勢力融入臺灣,最終形成以慈濟、佛光山、中臺山和法鼓山為代表的臺灣佛教超級大教團,推動中華漢傳佛教欣欣向榮,以“人間佛教”為旗幟,進軍歐美基督教核心區弘揚中國佛法,引領國際宗教潮流。1949年前后,一大批外省籍僧侶隨國民黨當局渡海來臺,為臺灣佛教注入新鮮血液。1950年初,在國民黨當局的扶持下在臺北恢復“中國佛教會”,不久即確立以江浙籍僧侶為主導的臺灣佛教主流體系,江浙籍僧侶長期執掌“中國佛教會”,積極消除日據時期臺灣佛教深受日本佛教荼毒的影響,十分注重傳戒,規范中國傳統佛教叢林修行制度,推動臺灣佛教的“祖國化”,并在臺灣踐行太虛法師的“人間佛教”改革。當代以佛光山、慈濟功德會、中臺禪寺和法鼓山為代表的臺灣佛教四大教派就是以外省僧侶為主導建立的、踐行“人間佛教”革新的佛教超級大教團,有力帶動中華傳統佛教復興,并在全球廣建道場,弘揚中國佛法,有力推進了中國佛教的全球化。 不僅如此,臺灣佛教還西進大陸、反哺祖國大陸,強化兩岸佛教的根與葉、源與流的法源關系。隨著海峽兩岸在1980年代開放民間交流,臺灣佛教團體紛紛回大陸探親弘法、拜謁祖庭,與大陸佛教展開交流,更加密切了兩岸佛教的親緣關系,推動建設兩岸精神家園。其中,臺灣佛光山星云法師更是親力親為,數十年來孜孜不倦,率領佛光山弟子赴大陸弘法探親,推動兩岸佛教交流往來,并斥巨資修建揚州鑒真圖書館、重建佛光山祖庭江蘇宜興大覺寺,以宗教的柔性力量,積極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 同佛教一樣,臺灣道教及依附于佛、道教的臺灣民間宗教也是源自于祖國大陸,在臺發展壯大,不分族群、超越政治,長期受到廣大臺灣民眾的信奉。臺灣道教源自于大陸東南省份,在教派上基本屬于正一派及其下屬的閭山派,其道壇道法、儀軌科儀皆沿襲于祖國大陸,至今仍保留了許多中國傳統道教科儀,兩岸民間開放交流之初,還出現中國大陸派人赴臺學習臺灣道教傳統科儀的有趣現象。1949年大陸政權新舊交替之際,更有道教正一派的龍虎山天師傳人張恩溥隨國民黨當局赴臺,并于1966年在臺建立“中華道教總會”,輔導臺灣道教各派整理經懺科儀,整合臺灣道教系統,促進臺灣道教對外交流。目前,與祖國大陸一樣,臺灣民間廣泛流行屬于道教體系的三清信仰、三官大帝信仰、天公(玉皇大帝)信仰、玄天上帝信仰以及土地公(福德正神)信仰。而臺灣豐富的民間信仰,一般有具體的崇拜對象,如媽祖、關公,保生大帝、城隍爺、王爺(瘟神)、臨水夫人(陳靖姑)、開漳圣王(陳元光)、開臺圣王(鄭成功)、清水祖師、三平祖師、定光古佛、廣澤尊王(郭圣王)、靈安尊王(青山王)等。這些神明與民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受到不同族群的民眾供奉。盤點這些臺灣民眾廣為信仰的神明,可以發現,這些神明無一不來自中國大陸,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本土神明,代表著來臺的大陸移民及其后世子孫與大陸原鄉存在濃厚的鄉土情感歸屬。在臺灣民眾觀念中,這些來自大陸原鄉的神明在日常生活中給他們帶來心靈慰藉,時常護佑著他們,幫助他們振奮心志,戰勝困難,使他們得以驅禍得福。 在這些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中華傳統宗教信仰背后,不僅連結著臺海兩地的鄉土情誼,更代表著臺灣承續了五千年中華文明,臺灣在幾百年前就是中華文明大家庭中的一員。因此,就兩岸關系中的宗教角色而論,占據臺灣宗教信仰主流的傳統宗教信仰是促進兩岸人民交流往來的文化基礎,是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天然粘合劑。首先,各宗教教義及其儀軌蘊含豐富的中華文化價值,無論是儒家倡導的忠孝節義、仁義王道價值,還是道教追尋的天人合一、靜心節欲價值,亦或佛教重視的圓融慈悲、因果輪回,無不屬于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深深烙印在海峽兩岸民眾的心靈深處,成為兩岸同胞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這些共同的民族性格,使得兩岸民眾交流溝通能夠產生天然的心靈契合,屬于我群的同胞認同油然而生。 其次,雕梁畫棟、飛檐走壁、建筑古色古香的宮廟建筑,充滿中國古典建筑文化氣息,臺灣許多歷史悠久的宮廟建筑材料來自祖國大陸,甚至宮廟名字也是直接沿襲于大陸,如臺北萬華區著名的龍山寺,即同泉州晉江的龍山寺同名。置身于充滿傳統中國建筑元素的寺廟宮觀,無疑將增加臺灣民眾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提升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身份歸屬感。 再次,臺灣佛、道教及民間宗教源自大陸,奉祀的諸神來自祖國大陸,兩岸“諸神同祀”,構成兩岸共同的歷史文化財富,為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大家庭提供有力依據。中國歷史上長期盛行“先賢圣人”崇拜,后世為他們塑造金身加以供奉,以至于臺灣許多宮廟供奉的神明其實是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的歷史人物。如全臺信眾最多的媽祖林默娘,是北宋初期福建泉州湄州島人;許多政商界人士供奉的關圣帝君關羽,是三國時期山西運城人;保生大帝吳夲,是宋朝時期福建泉州名醫;開漳圣王陳元光,是唐朝時期河南固始人;開臺圣王鄭成功,是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為福建泉州人氏;佛教俗神清水祖師陳昭應,是北宋時期福建泉州的高僧;島內客家族群信仰的三山國王是廣東揭陽三座山——巾山、明山、獨山的山神;王爺信仰中的五府千歲分別是李大亮、池夢彪、吳孝寬、朱叔裕、范承業,他們生前是唐朝的開國功臣;至于玄天上帝、九天玄女和中壇元帥等等,則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中的神話人物,來自于中國傳統的典故,在兩岸人民中家喻戶曉。這些來自祖國大陸的神明,許多是出自中國古代歷史的名人,也有的出自中國神話傳說,無不彰顯兩岸的歷史文化聯結,表明臺灣屬于中華文明體系,兩岸人民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同胞關系。 三、民進黨“去中國化”陰謀在強大的傳統宗教信仰面前不堪一擊 盡管歷史和現實表明臺灣屬于中國的一部分,但是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以李登輝以及陳水扁、蔡英文等為代表的“臺獨”分裂勢力卻罔顧事實,為了自身政治利益,在臺灣內部大力推動“去中國化”活動。尤其是蔡英文自2016年5月20日上臺以來,在推動文化“去中國化”上更加不遺余力,“從廢除課綱微調、取消遙祭南京中山陵、拆除‘故宮南院’十二生肖獸首、不紀念光復節和孫中山誕辰150周年、拆除蔣介石銅像、中正紀念堂停售蔣氏公仔,到最近取消遙祭黃帝陵,只要是與大陸政治歷史有關、只要是與中華文化扯上關系,蔡英文當局都要除之而后快。”⑧可見他們推動“去中國化”用心險惡、手段有條不紊、工作越做越細。 首先,在教育上灌輸“臺獨”意識,通過編寫“臺獨”教材,修改歷史教科書,閹割臺灣歷史,著手“獨化”教育。歷經二三十年的“獨化”教育,臺灣許多年輕人對中國歷史十分陌生,一大批缺乏“中華史觀”的年輕人漸次成為蔡英文口中夸夸其談的“天然獨”世代,淪為民進黨的“投票部隊”。蔡英文上臺以來,在教育領域的“去中國化”上的操作更進一步,不僅大幅減少語文教材上的文言文篇數,更是進一步修改歷史教科書,拆解中國史,將中國史放入東亞史,以專題形式編寫歷史教材,導致年輕人對中國歷史學習的混亂不堪,更加不清楚中國五千年文明史。近來臺灣知名作家吳淡如感慨其女兒竟然不認識孫中山先生以及媒體人趙少康爆料郭臺銘女兒不知道岳飛為何人正是“臺獨”政治勢力推動“去中國化”所造成的后果。 其次,大力推動“去蔣”、“去孫”以及“正名”活動,試圖掩蓋1945年以來的兩岸歷史連結,制造臺灣自1895年被日本割據殖民、兩岸至今互不隸屬的假象。自2000年民進黨上臺執政以來,就打著轉型正義、消除威權崇拜標志的旗號,不斷推動臺灣內部的“去蔣”、“去孫”及“正名”運動,煽動“臺獨”分裂勢力暴力拆除蔣介石與孫中山銅像,更是赤裸裸地指使其掌握的公權力部門拆除蔣介石與孫中山銅像。與此同時,民進黨當局推動道路、公營企業、航空器乃至駐外機構的“正名”活動,一律以“臺灣”取代“中華”、“中國”的稱號。 最后,民進黨也啟動了針對島內宗教及臺當局一些傳統的官方祭祀典禮方面的“去中國化”工程。民進黨當局官員接連缺席一些列自1949年以來形成的具有“慎終追遠”意涵的官方祭典,如取消遙祭黃帝陵儀式、缺席祭孔大典,甚至一度降低祭祀開臺圣王鄭成功的典禮規格等。 以民進黨為代表的“臺獨”分裂勢力早就清楚認識到中華傳統宗教在凝聚兩岸民心、促進兩岸民眾的心靈契合上的巨大作用,他們日漸將中華傳統宗教視作阻撓推動“臺獨”分裂的絆腳石,千方百計地試圖削弱中華傳統宗教的影響力。為此,除了陳水扁和蔡英文利用執政便利,取消或者降格臺當局長期堅持的具有兩岸主權統一意涵及歷史文化聯結的官方祭典活動,并以保護環境名義推動“封爐滅香”政策,更是打著嚴防中國大陸對臺灣宗教系統進行“紅色滲透”的名義力推“反滲透法”。 為了斬斷兩岸的神源聯系,反駁“諸神同祀”的事實,一些“臺獨”人士提出似是而非的學理論據,竭力論證臺灣神明與中國大陸神明的互不隸屬,亦或對來自祖國大陸的神明進行詆毀,將中華傳統宗教信仰斥為不利臺灣民主政治發展的封建糟粕。為此,有的“臺獨”學者不顧臺灣諸多神明來自于祖國大陸的事實,將臺灣的宗教信仰建構為與祖國大陸不相同的“本土信仰”,如近些年去世的臺獨理論大師史明在生前就竭力論證臺灣媽祖與大陸媽祖的不同,指出臺灣的“番薯仔媽祖”歷經三、四百年來在斯土之演變,和彼岸中國大陸的“芋仔媽祖”已經全然不同,一個是協助大陸漁民捕魚的“出海媽祖”,另一個是協助大陸移民過臺灣又著根于斯土的“過海媽祖”⑨。 還有一些“臺獨”人士眼見無法辯駁兩岸神源相同、兩岸同胞迄今仍是諸神同祀的事實,就對來自于祖國大陸的神明進行抹黑,如出身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牧師董芳苑硬是將“專制獨裁”的帽子扣在從祖國大陸而來的神明身上,誣稱來自中國的宗教具有濃厚的封建專制色彩,認定中國的神明不僅“獨裁”性格牢不可破,而且還有制造白色恐怖的警總式特務神格。⑩由此可見,不少“臺獨”學者,挖空心思企圖割裂兩岸的神源聯系,并將海峽兩岸共同祭祀的神明政治化,冠上“獨裁”、“恐怖”、“反動”的政治帽子,指責臺灣社會長期廣為信仰的中華傳統宗教阻礙了臺灣所謂的民主化進程。 但是“臺獨”勢力污蔑中國傳統宗教信仰、限制臺灣中華傳統宗教發展、恫嚇兩岸宗教交流的圖謀不得民心,引起臺灣社會廣泛的批評與抗議,最終不得不向民意投降,草草收尾、轉趨低調。如民進黨當局于2017年首次打破沿襲了54年的慣例,不再派臺灣當局“內政部”門負責人去臺南祭祀開臺圣王鄭成功,遭致臺灣眾多鄭氏宗親及臺南市民的強力反彈,最終不得不于2019年恢復委派“內政部”門負責人代表臺灣當局參與祭祀鄭成功,對此島內輿論傳出這與“鄭成功繼關公后接任玉皇大帝一職”有關,迫使蔡英文當局面臨2020年“大選”,順勢恢復“中樞”祭祀鄭成功的規格,來鞏固選票?。 面對“封爐滅香”政策引起廣大宗教團體同仇敵愾的抗議,尤其是來自中南部的眾多宮廟團體串聯北上臺北,發起規模浩大的反“封爐滅香”游行示威活動,讓民進黨越發恐慌,生怕得罪綠營中南部基本盤,為此民進黨當局忙不迭地收回成命,竭力與民間宮廟進行溝通,加強對島內民間宗教團體的安撫。而針對兩岸日益緊密的宗教交流,民進黨生怕兩岸民眾以宗教交流為紐帶,構建兩岸信仰共同體,強化“兩岸一家親”認識,戳破民進黨“臺獨反中”陰謀,為此民進黨公然指責臺灣宗教團體“被滲透”、“跟大陸連在一起”?,在民進黨“立委”配合下民進黨當局祭出“反滲透法”進行限制、恫嚇,但這不僅無法阻擋兩岸熱絡的宗教交流,更引起島內眾多宗教團體不分教派、一致的反感與強烈不滿,使得民進黨當局不得不做出解釋,向宗教團體釋放善意,保證兩岸正常的宗教交流與往來不受影響。 更重要的是,面對兩岸共同信仰的中華傳統宗教,民進黨當局及其“臺獨”分裂勢力不僅無法成功推動其“去中國化”,他們在平時政治生活中還不得不進入全臺各地的宮廟去祭拜,主動擁抱信眾,尤其是每逢選舉時期,綠營政治人物更是頻頻出入宮廟,藉機曝光自己、與信眾博感情,爭取支持,形成去“中國化”、搞“臺獨”分裂活動卻爭先恐后祭拜中國神明的有趣場面。2020年“大選”期間,尋求連任的蔡英文熱衷拜供奉中國神明的宮廟,甚至創造了一個月拜訪43間宮廟的記錄,被外界諷刺為“臺灣廟婆”。? 事實上,從政治選舉角度出發,信奉中華傳統宗教信仰的臺灣人口多達72%、近1700萬,在選舉中是個超級大票倉,無論藍綠都不能不重視這一龐大信仰人口。一干綠營政治人物為了“拉票”,擴大社會能見度,祭拜孔子,給媽祖、保生大帝這些所謂“中國神”敬香也是毫不猶豫的。?尤其是,民進黨的超級大票倉——南臺灣的中華傳統宗教信仰最為濃厚,那里信仰佛道教及民間信仰的臺灣民眾眾多。僅民進黨的超級票倉——綠營宣稱推個西瓜都能當選市長的臺南市,就擁有臺南大天后宮、祀典武廟、延平郡王祠、南鯤鯓代天府、臺灣府城隍廟、孔廟、臺灣首廟天壇、開元寺、竹溪寺等全臺知名宮廟,許多長期挺民進黨的臺南民眾卻廣為信仰中華傳統宗教、祭拜廟宇中供奉的中國神明,志在推動“去中國化”的民進黨及其一干政治人物不僅無法拆除這些中國廟宇、將供奉的中國神明請下神壇,反而需要入鄉隨俗,頻頻出入這些宮廟,與信眾話家常、博感情,爭取這些宮廟管理人員、僧侶、道士及廣大信眾的支持。 在就全臺寺廟教堂的占比地域分布觀察,亦可證明民進黨根本無法從中華傳統宗教信仰領域推動文化“去中國化”。據1993年的普查顯示,該年全臺灣有17366間寺廟、神壇和教堂。其中道教占71.5%,佛教占12.9%,基督教占11%,天主教占3.5%,其他宗教占1.1%。就統計區域而言,以南部八縣市(嘉義縣、嘉義市、臺南縣、臺南市、高雄縣、高雄市、屏東縣、澎湖縣)為最多,有6770所,占38.98%,平均每萬人口有11.09所寺廟、神壇和教堂;而北部七縣市(臺北市、臺北縣、基隆市、宜蘭縣、桃園縣、新竹縣、新竹市)次之,有5636所,占32.45%。平均每萬人口有6.40所寺廟、神壇和教堂。?這表明,臺灣的中華傳統宗教信仰根本沒有藍綠之分,民進黨的大多數支持者長期以來廣泛信奉中華傳統宗教,與祖國大陸民眾一道奉祀中國神明,更遑論臺灣其他地區的民眾也廣泛信仰中國神明,無論是為了選舉獲勝,還是執政后為了推動政令的執行、維持臺灣社會秩序穩定有序,都不可能超脫于“兩岸諸神同祀”的宗教信仰格局之外,反而需要尊重、維護島內的中華傳統宗教性信仰及其廣大的信眾群體。這充分證明以民進黨為代表的“臺獨”分離勢力任何推動“去中國化”的陰謀,都難逃失敗的命運。 四、以中華傳統宗教信仰為媒,促進兩岸經濟社會文化融合 正如前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于2021年11月19日在廈門出席海峽兩岸(廈門)共同精神家園暨融合發展路徑論壇發言所指出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園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中華文化在臺灣源遠流長、根深葉茂,這就注定‘文化臺獨’的倒行逆施不可能得逞。”?承載中華文化精髓、在臺扎根的中華傳統宗教信仰具有濃厚的“社群整合”功能與“文化認同”功能,這促使幾個世紀以來,臺灣地區盡管經歷長達半個世紀的日本殖民統治,以及因國共內戰釀成的時代悲劇造成兩岸長期的對立與隔絕,兩岸仍在共同的民族宗教信仰下維持統一的社會共同體與文化共同體,臺灣廣大民眾在靈魂深處認同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精神家園。歷史和現實證明,兩岸同胞諸神共祀,是任何“臺獨”分裂勢力無法人為割裂的宗教信仰紐帶,無論民進黨當局絞盡腦汁,再怎么搞“去中國化”的伎倆都無法改變兩岸同屬炎黃子孫、同屬中國人的身份。 當前民進黨當局為達到其“臺獨”分裂目的,千方百計地想“脫離”祖國大陸,限制兩岸之間的經貿、社會與文化交流,為此在經濟領域推動“新南向”、鼓勵臺商轉向東南亞投資或者回流島內,在社會及文化領域推動文化“去中國化”、訂立“反滲透法”等惡法來恐嚇、限制兩岸人民的交流往來,并且以防疫為藉口暫停兩岸民眾往來,使得兩岸民間交流暫時處于低谷階段。但是,近期的許多數據卻表明,兩岸的經貿、文化與社會依然保持密切的聯系,兩岸是休戚與共、心靈相契的命運共同體。蔡英文執政后,雖然民進黨竭力推動“脫中”,但兩岸經貿聯系卻“親上加親”、更加密切。據中國大陸海關公布的統計數據披露,2021年1-10月份,兩岸貿易總額達2662.9億美元,年增率27.8%;臺灣對大陸貿易順差1394億美元,較去年同期1131億美元明顯擴大;依臺灣海關統計,出口大陸占臺灣外貿總出口的比例由2015年的39.0%增加到2020年的43.8%,顯示臺灣對陸港出口依賴度持續加深。?而在社會及文化領域,祖國大陸的流行文化沖破民進黨當局豎立的一道道“反中”心墻,持續向臺灣輸出,成為包括廣大臺灣年輕人喜聞樂見的精神文化食糧。臺灣星羅棋布的中華傳統宗教宮廟依然香火鼎盛,并不因民進黨“去中國化”而受到絲毫影響,兩岸諸神同祀的盛景依舊。 從歷史發展進程看,兩岸關系歷經三四百年的波濤巨浪,洶涌澎湃,皆未曾改變兩岸諸神同祀、兩岸人民在中華傳統文化共同精神家園下維系著骨肉相連一家人的事實。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中強調的,“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臺海同胞數百年來一直與祖國大陸人民共同沐浴中華文化,早已是不分彼此的一家人,共同的民族歸屬感及心靈契合的同胞認同感不因暫時的政治波折而消失。當前,民進黨制造兩岸交流的政治障礙,在島內推動各種千奇百怪的文化“去中國化”動作,無不證明了兩岸早已是命運與共、打斷骨頭連著筋的民族共同體,這令民進黨當局產生恐懼,欲切斷兩岸的文脈聯結,但最終都是徒勞的,甚至陷入越“去中”卻越“親中”的尷尬境地,“去中國化”根本是假議題。臺灣民眾至今仍具有濃厚的“拜媽祖、懷祖國”的情思?,兩岸開放交流以來,全臺各地的媽祖廟及信眾即刻恢復赴福建湄洲媽祖祖廟進香的傳統,爭先恐后攜帶媽祖神靈回大陸祖廟進香,回臺時除了請回新的媽祖分靈及香火,還邀請湄洲祖廟媽祖來臺繞境巡游,進一步強化與大陸祖廟的神緣聯系。而圍繞兩岸媽祖的分靈、進香和繞境等活動及儀式,不僅體現了兩岸宗教信仰文化根與葉、源與流的密切關系,更體現了臺灣民眾對祖國大陸的歸屬感,在內心深處充滿“兩岸一家人”的情感認知與體驗。民進黨及其他“臺獨”勢力根本無法切斷這種長期維持的兩岸宗教聯結及其背后蘊含的家國情感。 中國大陸在上世紀80年代末兩岸民間交流之初,就充分認識到中華傳統宗教信仰在推動兩岸同胞往來、促進兩岸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和社會融合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民進黨當局持續操弄“抗中保臺”民粹政治、推動臺灣社會文化“去中國化”之際,深入推動兩岸中華傳統宗教交流“間接有助于達到反對‘文化臺獨’的目的,為統一排除民間文化與意識形態的障礙”?。 在今后,應該立足于中華傳統宗教信仰這一共同精神家園,持續推動兩岸佛、道教及民間信仰等傳統宗教交流,充分認識到信仰中華傳統宗教的1700萬臺灣同胞,是捍衛中華文化、推動兩岸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強大力量。我們應該深入挖掘和保護中華傳統宗教信仰文化,以中華傳統宗教信仰為媒,拓寬宗教交流渠道、創新宗教交流形式、豐富宗教交流的文化內涵,促進兩岸經濟社會文化的深度融合,抵制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陰謀,從而建設好兩岸共同的精神文化家園。 注釋: ①聯合早報網:《大陸社媒“小紅書”走紅挑戰臺灣年輕人主體意識》,2021年5月5日,網址:https:www.zaobao.com.sgnewschinastory20210505-1144353。 ②徐以驊、鄒磊:《信仰中國:宗教與我國對外戰略和兩岸關系》,載徐以驊、鄒磊主編:《宗教與中國對外戰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9頁。 ③牟鍾鑒:《當代中國特色宗教學十二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66頁。 ④韓冰:《臺灣地區“民間信仰”與選舉政治的親和關系》,《統一論壇》,2019年第4期。 ⑤臺灣當局“內政部”:《內政統計年報(2010年)》,第136頁。 ⑥楊磊:《兩岸佛教交流:嬗變與思索》,《臺灣研究》,2014年第5期。 ⑦何綿山:《閩臺佛教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第158-165頁。 ⑧大公網:《蔡英文“去中國化”數典忘祖》,2017年3月31日,網址:http:news.takungpao.comtaiwanshizheng2017-033436850.html。 ⑨史明:《民族形成與臺灣民族》,東京:株式會社東京研文社,1992年版,第31頁。 ⑩董芳苑:《臺灣宗教論集》,臺北:前衛出版社,2008年版,第457-459頁。 ?聯合新聞網:《玉帝有任期鄭成功掌天庭?驚動蔡當局恢復祭典固選票》,2019年5月12日,網址:https:theme.udn.comthemestory67733807755。 ?臺海網:《拿島內宗教系統扯“大陸滲透”,“太陽花”頭目狂開炮被批社會亂源》,2019年7月19日,網址:http:www.taihainet.comnewstwnewstwdnsz2019-07-192284609.html。 ?中時新聞網:《蔡英文5月拜43間廟被酸廟婆無奈回應》,2019年6月6日,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90606001439-260407?chdtv。 ?觀察者網:《姚祺:蔡英文端午“與民同樂”陷入“過中國節又要去中國化”式尷尬》,2017年6月2日,網址:https:www.guancha.cnyaoqi2017_06_02_411209_s.shtml。 ?卓克華:《從寺廟發現歷史:臺灣寺廟文獻之解讀與意涵》,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3頁。 ?人民網:《專家學者共議兩岸共同精神家園及融合發展路徑》,2021年11月21日,網址:http:tw.people.com.cnn120211121c14657-32287788.html。 ?中時新聞網:《中時社論:經貿灰犀牛證明蔡當局無能》,2021年11月12日,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11112003898-262101?chdtv。 ?新華網:《(現場實錄)習近平: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2019年1月2日,網址:http:www.xinhuanet.com2019-0102c_1210028622.htm。 ?林國平:《閩臺民間信仰源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55頁。 ?龐志龍:《文化認同:臺灣媽祖文化傳播與“兩岸”關系互動研究》,蘇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6年。 來源:中評網 關鍵字標籤:神桌擺放 |
|